最近,外貿訂單流失的話題曾一度登上了熱搜榜單。據商務部報告顯示,中國2023年春季外貿訂單總體下降40%,其中包括紡織品、電子產品、機械設備等傳統產品下降了50%以上。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,2022年10-12月,以美元計價,中國出口貿易額同比分別下降了0.3%、8.7%及39.9%,出現了貿易三連跌的情況。那么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?作為外貿人士,又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?
2023外貿訂單暴跌原因是什么?
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需求下降
政治不穩定和地緣政治風險、人口老齡化、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等原因對全球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,而疫情的爆發更是導致了全球經濟的進一步萎縮。無論是美國、歐洲還是東南亞等地,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,這給全球貿易帶來了極大的沖擊。
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加強
隨著全球經濟的變化,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不斷升級,成為影響中國出口的另一個因素。美國和歐盟等西方國家對于中國的貿易限制措施越來越多,加大了中國企業出口難度。在這種情況下,中國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市場和客戶,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。
供應鏈斷裂導致交貨延遲
2020年疫情爆發使得全球范圍內的供應鏈遭受重創。不僅物流運輸受到阻礙,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也受到很大的影響。這導致了交貨延遲和訂單無法按時完成,對外貿訂單產生一定的影響。
除了上述原因之外,人口紅利衰減、成本競爭、低端產業轉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外貿形勢。
1
人口紅利衰減致使勞動力下降
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,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力市場將面臨壓力,這可能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和生產效率下降。此外,例如美國、澳大利亞、新加坡等一些國家正加緊實施限制性移民政策,這可能導致人口減少和勞動力市場削弱,從而對外貿造成不利影響,如減少潛在出口市場、增加進口成本等。
2
成本競爭激烈促使訂單量減少
全球貿易競爭愈發激烈,制造業成本壓力越來越大。在低利潤率的情況下,某些公司可能降低產品質量或采用劣質原材料來降低成本,這將損害產品聲譽和客戶忠誠度,從而導致訂單量下降。
3
低端產業轉移
科技的快速發展促使企業的制造技術日益增長,這能夠幫助它們生產更高質量的產品,也可能會導致低端市場的外貿訂單下降。此外,一些高成本生產國家的制造業正在向更高附加值的行業轉移,例如日本已經逐漸將焦點從傳統的汽車和電子產品進行轉移,并開始大力發展生命科學、環境技術和機器人等高附加值領域,如果此時外貿訂單沒有及時調整,那么國家將面臨訂單量下降的風險。
如何應對2023外貿訂單暴跌的現象?
具體措施:
1
拓展客戶和市場
企業可以通過廣泛的市場調查、訪問展會等方式,開辟新的市場和客戶。同時,采用多元化營銷策略,這種方式有助于提高企業知名度,吸引更多客戶,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。
例如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內容,吸引更多用戶關注和分享,擴大企業影響力;還可以通過網站、論壇、社區等在線平臺,讓消費者分享自己的使用經驗和評價,增加企業產品的口碑和用戶信任度。
2
提高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
企業可以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控和管理,確保產品符合客戶需求和標準。同時,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和售后服務體驗,增加客戶滿意度,提高客戶忠誠度。
3
拓寬銷售渠道
企業可以創新銷售模式和業務模式,拓寬銷售渠道。通過多種方式,如電子商務、代理商等,拓展銷售范圍,提高企業收益。
4
加強供應鏈管理和風險控制
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供應鏈管理體系,確保供應鏈穩定運行。同時,預測和評估供應鏈風險,采取有效措施減輕風險,如備貨、優化物流管理、多元化供應商等方式。
5
創新產品和服務
企業可以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,幫助企業開辟新市場和客戶。同時,推出差異化和高附加值服務,提高企業競爭力。
戰略調整:
1
精細化管理
精細化管理是企業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一環。通過精益化、智能化和自動化等方式,提高生產效率,降低成本,實現企業高效、靈活的運營管理。
精益化的方式例如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、提高產品或服務價值;智能化的方式例如通過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技術手段,對生產過程進行優化和調整,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;自動化的方式例如通過各種自動化設備和機械手臂等,將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工序實現自動化,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穩定性。
2
優化人才結構
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,如何招聘、培養和留住人才是企業的重中之重。外貿企業更需要優化人才結構,加強培訓和激勵機制,提高員工素質和專業技能。
3
推動創新發展
推動創新發展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。外貿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,提高自主創新能力,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和服務。
面對外貿訂單暴跌的壓力,中國企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應對。除了采取具體應對措施外,還需要從戰略上進行內部調整。只有在這些方面全面提升,才能在外貿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,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。